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
一.培养目标
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,立足吉林、面向全国,培养师德高尚、教育情怀深厚,能传承“红烛”精神,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、扎实的计算机学科知识、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,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,能够在中学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、信息学竞赛指导、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相关工作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。
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主要发展预期为:
【目标 1】师德规范: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,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使命感,师德师风高尚,热爱教育事业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,发扬红烛精神,扎根基础教育,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,尊生爱生,富有爱心。
【目标 2】专业能力:能依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学生计算机学习特点,整合专业知识形成计算机学科教学知识,独立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,熟练驾驭中学信息技术课堂,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探究,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及智能化思维的核心素养,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;能有效赋能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,成为良好的中学信息技术、创客课程及信息学奥赛培训和教学的教师;
【目标 3】育人能力: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,能结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进行综合育人;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,设计与开发教学软件及数字化资源,管理与维护智慧校园,组织与实施信息学竞赛、创客坊等工作,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导者与助力者。
【目标 4】终身学习:能紧跟学科前沿和基础教育国内外发展动态,对于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反思,勤于研究,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,推进智能化教育应用的融合创新,成为具有不断发展知识和技能创新的校级骨干教师。
二.毕业要求
本专业毕业生应在师德、教学、育人和发展这 4个方面达到如下 8个基本要求:
(一)践行师德
1. 师德规范:政治立场坚定,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立德树人,依法执教,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,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、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,立志成为“四有好老师”。
2. 教育情怀:理解教师职业意义,愿意从教,热爱教育事业,具备积极正确的从教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,能理解、尊重、关爱学生成长,发挥智能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,促进学生全面、自由、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生态。
(二)学会教学
3. 学科素养: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,理解人工智能、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。了解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、社会实践的联系,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。
4. 教学能力:理解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,理解“以学习者为中心”的教育理念,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,掌握网络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教育体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,能够进行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设计,获得教学体验,掌握教学基本技能,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。
(三)学会育人
5. 班级指导: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,具备班级指导与组织、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,能够把握中学德育目标、原理、内容与方法,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班主任、创客坊及组织竞赛等工作实践中,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工作。
6. 综合育人: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。理解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,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合理的育人活动,在参与组织主题教育、智慧校园、教育信息化和社团活动中形成综合育人的经验。
(四)学会发展
7. 学会反思: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。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、教育技术研究以及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动态,能够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,发挥信息技术教师在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,真正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教育。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,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。
8. 沟通合作: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具有团队协作精神,能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,掌握在学习和工作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的技能,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。
三.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
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见表 2.1。
四.学制
标准学制 4 年。
五. 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
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,达到 161.5 学分,符合学校毕业要求者,准予毕业,颁发毕业证书。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》及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相关规定者,授予 理学 学士学位。
六.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
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
七.课程安排
说明:1.通识教育课程、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环节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设置情况详见“附件1通识教育课程安排表(学院用)”;
2.各专业将培养方案中全部课程安排情况填写到“附表2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填写模板”中。
八. 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
1. 通识必修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
2.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
3.专业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
4.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
5. 实践环节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
说明: 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,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,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。
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
表3-2 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